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将阅读进行到底  

2010-08-02 00:48:37|  分类: 阅读推广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浙江绍兴  朱胜阳

没出生在书香家庭,在校读书时也没看过多少书,甚至到师范毕业我还只读过几本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一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我是一个彻头彻尾跟阅读没产生多少“火花”的人,书籍也一直在我的生活之外。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我,从1998年参加工作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带领学生阅读:在别人不重视阅读的时候,我坚持让自己的学生大量地看课外书;在别人重视阅读的今天,我还是同样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地阅读。这背后没有什么崇高的动机和长远的目光,我只是不想让自己的遗憾在学生身上重演。是的,因为到师范毕业时我才发觉自己书读得实在太少了,才明白阅读对于人的生命来说真的很重要——可是,我已经毕业了,我已经失去了人生中最适合阅读的时光。所以当上老师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学生到时也后悔,我觉得应该让书籍走进学生的生命。从此,与儿童阅读结下不解之缘。

从“放羊”开始

1998年,我分配到一所山村完小工作。那时,虽然我很想让自己班的学生多看些课外书,但看书必须先有书,而这对于一个山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手头的课外书无非就是几本“作文选”,有安徒生、格林的童话已经很不错了,再要他们拿出其它的课外读物则难如登天。而当时学校的图书室也是有名无实,仅有的一些书籍都很破旧,蒙着厚厚的灰尘,许多故事的内容已经不适合今天学生的胃口,学校也很少有新书充实到图书室里去。面对如此现实,加上自己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书。于是我打算在班级中开展捐款买书活动,“让学生捐出一本书的钱,得到看四十余本书的回报”,成立一个班级图书馆。通过家长会上的解释和动员,征得家长们的同意后,终于和学生们一起从县城买来了第一批图书……

班级图书馆建起来了,学生们也有书看了。但那时看书完全是放任学生们自己阅读,平时我很少加以引导,只是定期组织他们交换借阅。虽然当时买的书也还算经典,如《小学生自然百科》、《世界童话名著》和“少年版的世界名著”等等,但因为自己没看过,不知道这些书的有趣与精彩,所以很少向学生推荐,很少在课内和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因此,学生看过书后有多少收获,对他们现在和今后的学习有多少影响等等,我都知之甚少。虽然像这样自由的、不加引导的阅读,有些任其“自生自灭”的味道,但那时也是出于无奈:一则自己作为一个新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经验;再则那时对于课外阅读并不像现在这样重视,身边没有可以询问的老师,网络交流也没有现在这样方便快捷。因此,所有的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慢慢成长。

尽管如此,当我在2008年底收到这个班中一位已经在读大二的学生的信时,我才知道,其实这样“放羊”般地让他们阅读,也对班中许多学生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位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

我是朱老师毕业后带的第一批学生,似乎真的只是转瞬之间,七八年过去了,那时的我还只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随着年龄的上升,学习的压力逐渐覆盖了好玩的天性,而朱老师就在我们这样的“转型期”出现了。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满足不了同学们的需求,朱老师就带着我们这帮小孩跑市区去淘书,还积极鼓励大家踊跃捐出自己看过的书。一学期下来,班级图书馆到有模有样的建立起来了。自从这个“精神食粮的仓库”,同学们借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我也是在那时,读了很多对于现在来说仍是受益匪浅的书,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司汤达的《红与黑》等,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都让自己感觉有种精神上的富足感……记得前年我填写大学专业时,几乎是毫不犹豫便选了中文专业,但追根溯源,真正提起我对中文专业的兴趣还得归功于那时打下的基础,相信朱老师在我们身上所花的心血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在“我讲你听”中继续

20029月,我教五年级语文。那个时候在教育教学领域关于“阅读”的一些研究或推广活动仍然很少耳闻,不像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阅读,亲近母语,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等等。因而自己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仍然是“跟着感觉走”。虽然仍不知道给学生们推荐哪些书,但让他们读一些经典名著总不会错。因此,一开学我就让学生们购买《三国演义》来读。选择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自己在暑期里认认真真把它读了两遍,颇有印象,跟学生聊起时也不愁无话可说;二是当时浙教版五年级的教材中,有两篇改编自《三国演义》的课文——《赤壁之战》(九册第19课)和《草船借箭》(十册第2课),这样能让学生对这本书更感兴趣,同时对学习课文也有帮助。

书买到之后,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就多了一项——看一回《三国演义》。但没过多少日子,就有学生向我反映:《三国演义》有些看不懂。这也难怪,毕竟学生还只在读五年级,毕竟《三国演义》不是白话文。于是,为了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下去,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引他们阅读,我决定自己在学校里抽出时间给学生们讲《三国演义》,一天一回,学生自己回家先看一回,然后由我简要地讲一下这回在说些什么内容。开始时,学生们对于回家看《三国演义》还有些敷衍了事,但在我每天“声情并茂”的解说下,慢慢地被那熟悉而又新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回家后开始认真地去看去读了。当时,为了让学生们对故事和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我找来“三国演义地图”贴在教室里,还发动学生们把他们平时在玩的一些“三国人物卡”贴在走廊的窗户上……在我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阅读慢慢地转为“悦读”。

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讲你听”,就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产生了。这跟今天亲近母语的“大声读”实验很类似,同时也有些单田芳评书的味道。学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经典,爱上了古典名著,慢慢地由“三国”走进 “水浒”,走进“西游”……记得那时班上有一位女生,一天我发现她书的封面掉下来了,问她是怎么回事,她竟哭了起来。原来是她的爸爸叫她吃晚饭时,她还拿着书在投入地看着,因此她爸爸便夺下书把它给扔了……是啊,学生如此爱书,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正是营造了这样的读书氛围,像杨红缨、张之路等儿童作家的作品,也开始慢慢地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但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当时开展的阅读活动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自己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仍知之甚少”,“看完书后,如何开展相关的延伸活动,把阅读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少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也缺乏应有的讨论与交流”……但当时看到学生们因为受自己的影响而喜欢看书、爱上阅读时,内心仍倍感欣慰。

开“班级读书会”了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儿童阅读也越来越被重视。正式对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同时把“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也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儿童阅读正式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视野。

2005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人教论坛的“萤火虫教师读书会”,正式成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者,同时也接触了一种新的推广儿童阅读的方法——班级读书会(一种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是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或相关主题的书),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和延伸活动。——王林)。也是从那时起,我对儿童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开始接触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乌丢丢的奇遇》、《特别女生萨哈拉》、《淘气包埃米尔》……不知不觉之中,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儿童文学。每次逛书店,总不忘到“少儿读物区”去看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因为我把一本又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进了课堂,并尝试着开展班级读书会,给他们读《草房子》、读《爱的教育》、读《不老泉》……一边读,一边不忘与学生们交流成长的烦恼,讨论爱的意义,探寻生命的真谛……在读中,学生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阅读也有“引导阅读”开始转向“自主阅读”。

在自己班开展班级读书课的同时,我也把“触角”伸向了低年级。一个班一个班地给他们讲《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讲《不一样的卡梅拉》、讲《小熊毛毛的美好生活》……并且在讲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趣事:一次,我和小朋友们读了《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的》之后,我们又一起做了手绘书《有关系》,在网上被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老师看到后,还得到了她的表扬。还有一次,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路上拦住我说:“朱老师,你什么时候再给我们上‘恐龙’课”?原来这个学生还牢牢地记着一年级时,我给他们上的那次《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班级读书会……就是在这么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在学生们听故事时的欢声笑语中,我真正明白了“悦读阅美”这个词的含意。

不久前,遇到我的一个06届的现在已读高中的学生,她对我说:“朱老师,现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讲曹文轩的《草房子》的。一看到这篇课文,我就想到了你,想起了你当时给我们读这个故事时的情形……”因为故事而让学生记住了我,甚至若干年后还记得我引导他们阅读的情景,我想做老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不知不觉中的“阅读环境”建设

20099月,我换了一所学校,来到一所完小教五年级语文。此时儿童阅读虽说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各种各样有关儿童阅读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但并不表示儿童阅读已经走进每一所学校,特别是中心小学下面的完小。以我所在的县为例,重视儿童阅读的仍然只有县城内一些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学校。下面的一些乡镇,很少有把儿童阅读当成是一件正事来做的学校。而我此时所在的这所学校就是如此。

开学第一天和这班五年级的新生见面时,当我问他们暑假在看什么书?有个别同学说在看作文书,只有一个同学说暑假在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青少版)。问他们知道《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等书吗?他们只是不停地摇头。问他们家里除了作文书之外,还有其它的课外书吗?他们还是摇头。这就是他们一到四年级的阅读情况,而学校其它班级的阅读情况也是如此。本想在开学后到学校的图书室里借些书来给他们看,但这个学校的图书室与我十年前刚教书时的那所学校的图书室差不多:地上乱七八糟地摊着循环教科书;书架上已经编号入册的一些书,覆盖着厚厚的灰尘,看书名,很少有学生感兴趣的图书;纸箱里一些未编号的图书,无论从出版社,装帧设计,还是内容,都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惟一不同的是自己变了,此时已不像当初那样手足无措,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想法。抱着先让自己班的学生读起书来的态度,再次从“零”出发。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先向这班学生推荐了《草房子》《城南旧事》和《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等几本书,让他们自己去书店买。接着又给他们安排出阅读时间,规定每天早晨七点四十分之前在教室里自由阅读。书马上买到了,学生们在早上到校后也都自觉地看了起来,连早自修的纪律都好了很多。但不到一个月,我发现早上看书时,不像最初那么安静了。一调查,原来是许多同学把买来的几本书基本上都看完了,因为大家买的书都一样,不能交换,所以学生又没书看了。眼看着刚刚激发起来的阅读兴趣,因为没有书看,又要低落下去甚至消失,心里真的很着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想到了由学生自己出钱然后集中去买书。但这必须在家长会上争得家长的同意,而此时离其中开家长会还有一个月时间,所以我再次走进学校的图书室,好不容易为学生们淘来了六十多本比较有趣的书。为了让学生对这几十本旧书感兴趣,在借阅之前,我先把每一系列的书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它的内容和看点。事实告诉我,这一招还真灵,学生们一借到书,马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有了这批书做缓冲,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又提起来了。一个月后,在家长会上争得家长的同意后,我马上从网上书店购买了一百多本新书,把国内外的一些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带到了学生面前,如米切尔·恩德、罗尔德·达尔、凯斯特纳、椋鸠十、曹文轩、秦文君、黄蓓佳、张之路等等。班级中终于有书了,而学生的阅读也开始进入正轨。

书有了,看书的时间也定下来了。但仅靠这两点就想让这班学生“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个班中的绝大部分学生,之前不看课外书,是因为没书、不知道哪些书好看;之后,虽然开学后他们就买了我推荐的一些书来读,但我相信还会有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拿起书来看。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品尝过书的“美味”,在他们眼中,是不相信看书的味道其实并不比看电视、玩游戏的味道差。山不过来,那就我过去。于是我从开学第三个星期起,每周定一至两节课的时间,大声读故事给他们听。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一个:品尝故事的味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孩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他们时,他们的反应与以往的学生一样,都高兴地欢呼雀跃。一年下来,也为这班学生读了《埃米尔擒贼记》《下吧,北极的雪》和《造梦的雨果》等四五本书。这个过程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听故事的热情,从第一次开始,这份热情就从来没有消退过,永远是那么强烈。

读完一本书之后,总不忘再花一两节课的时间来开班级读书会,讨论听的收获、感想和疑问等等。像读完《下吧,北极的雪》一书之后,更是花了两周的时间来讨论这本书。因为当时刚好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期间,而故事中的海豹就是因为气候变暖而导致栖息地丧失。于是我们先关注新闻,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了解全球的气候变化;再由气候问题,而让学生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家园》两部记录片;然后再收集相差资料,了解自然界中其它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做完这些铺垫之后,最后再回到课堂,来深入交流听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体会海豹菲加的喜怒哀乐。当然更自由的交流还是在平时,课间休息时或放学排队时,我随意地走到一个或几个学生中间,问他们现在在看什么书,感觉如何,一些同学的观点还真的非常有见地。像《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这书很好看!里面是用现代的话来写的,很容易懂。而且有些地方看起来还很滑稽,所以看的时候感觉很轻松、很有味道,同时还能让我了解历史。”他这么一说,许多学生也拿起这书去看了,还自己花钱买来了剩余的六册来看;像《哈利·波特》一书,起先愿意看的人不多,但我问了几个看过的同学,问这书怎样?他们都说第一本开头并不精彩,但后来越来越好看了,这书我也只买了前三本,但后来班上的几个同学,又把剩下的几本全买来了……

与此同时,我还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成长记录卡”,把自己看过的书的书名和作者记下来。之所以只记这些,而不记阅读的感想和疑问等,主要还是为了不让阅读带给学生压力,让他们无负担阅读,从而去细细地品味阅读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压力。这对一班刚刚开始阅读的学生很重要,因为他们的阅读兴趣还很脆弱。而这张卡在记录学生自己的阅读成长轨迹的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书看到一定的量之后,它会带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成就感——自己已经看了这么多书了,然后更积极主动地去找书看。还设计了一张“阅读坐标”,横向是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纵向是每一本书的书名,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后,给这本书打等级。这样不但让大家看到你看了多少书,同时也给别的同学一个参考,让他们可以根据等级的优劣去找自己喜欢的书。此外还开展“好书推荐会”、“设计阅读卡”等阅读活动。

就这样我带着这班学生阅读了一年,到20105月底,全班人均看书30.6本,最多的一位同学看了109本。放暑假前,我把班级中所有的书都借了出去。并告诉学生们,等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我们再去买一些书充实到班级的图书角里来。一年下来,学生们有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我不敢下定论,我只能说平时拿起书在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平时谈论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自己去找书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抽屉里的藏书也越来越多了,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看到这些变化,当老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随之而来。

不久前在艾登·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读到一句话:如果让我指出培养孩子成为读者所需要的阅读环境中几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那么阅读时间的安排就是4项条件中的一个,还有两项是建立一个良好的馆藏和读故事,另外一项,是老师如何指导孩子阅读,如何引导孩子们开读书会。想不到自己在这一年中做的点点滴滴,竟然是在建设班级的“阅读环境”。

走进公园讲故事

2009711日晚1930分,在柯桥瓜渚湖西岸公园,我开始了我的“非常”儿童阅读推广之旅——相约星期六:听颜颜爸爸讲故事(在公园里给纳凉的孩子讲故事,“颜颜”是我女儿的小名)。

其实,这个天真的想法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了一年多,2008年暑假时就已经想这么干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孩子喜欢听故事,但身边缺少讲故事的人,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儿童阅读推广人,所以自己有责任去推广儿童阅读。尽管自己在学校里,确切地说是自己所带的班级中,领着学生阅读已经十多年了,每一届学生虽然也都因此品尝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但我发现,身边爱阅读的孩子还是太少了,整个学校阅读的氛围不够浓,整个社会阅读的氛围更加不够浓——至少我所在的县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现实如此,对一个爱阅读、深知阅读的作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痛心的。我不能要求别人做什么,但至少我可以要求自己做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让“阅读之火”在我身边燃烧起来。但在这样的公共场所给孩子们讲故事,总有些顾虑,总有些难为情,所以我一直犹豫不决。2009年年初,我第二次收到由“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组委会免费赠阅的《中华读书报》,同时又受图画书《花婆婆》的启发,更觉得要为儿童阅读的推广做点事。于是便把这个想法跟妻子说了。妻子很支持我,让我大胆地去做。但真的放假了,真的要去讲的时候,我又有点退却了,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天真了,便把这个顾虑告诉了朋友。朋友说很好呀,可以去试一试,到时候就要看你的魅力了。我说我魅力没有,但我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很有魅力的……于是,带着朋友与家人的支持,以及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本图画书,一张嘴和十张小塑料凳,我上路了。

第一次故事会怕没人来听,还是叫了一些朋友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捧场”。故事开始后,让小朋友们围坐在电脑前看屏幕上的图画,而我则借着公园路灯的灯光,照着图画书上的文字简简单单地读下去。因为是在室外讲,公园又很空旷,听的人也不多,所以感觉很怪,犹如置身于旷野之中,说出去的声音,好像被什么东西吸走了似的。尽管自己已经很大声了,但还是无济于事。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不一会儿功夫,我就把故事读完了,一看时间,才花了十五分钟。而自己这次准备的故事又只有一个,没办法,第一次故事会只能这么草草收场。第二次故事会,准备工作我做的更充分了些,不但故事准备了两个,而且还向同事借了一台扩音器。讲的时候也自然了些,听的小朋友也多了些。虽然我只是这么简简单单地把故事读了一遍,但小朋友们还是非常喜欢。之后,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听我讲故事,我在“绍兴E网”论坛发了一个帖子;之后,听的人多了起来,我又去买了十张小塑料凳;之后,《绍兴晚报》的记者得知了此事,于是在市区也开设了一个“颜颜爸爸故事会”,由我和众多志愿者为小朋友讲故事;之后,在故事会后,家长们开始与我交流亲子阅读中的疑问或请我推荐一些书给他们的孩子看……本想在开学后结束故事会,但因为看到故事会已经开始影响一些人和一些家庭了,而且也开始拥有一些忠实的听众,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束似乎有些前功尽弃的味道。于是在绍兴县报社的帮助下,把讲故事的地点搬进了绍兴县图书馆,在平时的每周日上午继续为小朋友们讲故事。

讲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为小朋友们带去了六十多场故事会,近百个故事。而故事会的目的,也有最初的“只想把故事带给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转变为“推广亲子阅读——让更多的家长知道讲故事不难,讲故事是为了带给孩子快乐,从而去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在与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得知,许多家长不给孩子讲故事,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因为觉得讲故事太难,要求太多,如普通话要标准、记性要好、讲的时候还要有感情等等,所以不去给孩子讲故事)。也就是把讲故事的接力棒传到家长手中,因为只有这样做,孩子们才有可能听到更多的故事。如果仅凭我一己之力,影响的面太小,人太少,力也太弱。

这一年中,虽然很累,但当我看到故事带给了孩子们快乐,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出现在故事会上,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信任我,都要我为他们的孩子推荐书看,我想我所付出的一切——值!一位网友跟帖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吃的、穿的、玩的……缺少的就是故事对于心灵的润泽。是啊,现在的孩子需要故事,所以这点累挺挺也就挺过去了。

台湾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妇女士看了我讲故事的经历后,对我说:故事相随,有梦就美!我想是的,对于孩子,对于我都是如此。

不是尾声

十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把曹文轩、秦文君、郑渊洁、椋鸠十、米切尔·恩德、罗尔德·达尔等一批国内外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和许多图画书带到了学生面前,让他们品尝到了书的味道,也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了看书。这个过程中,我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层面的收获,但是我相信美国儿童文学评论家安妮塔·西尔维在《童年最好的礼物》中说的一段话:“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一本好书提供的快乐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孩提时代的阅读,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时间难以抹杀的。从小一直坚持读书,更能使孩子成功地融入社会。”现在只是播种,哪能要求收获呢?我相信故事,相信种子,也相信明天。

在让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从2005年起,也开始看书了。四五年下来,书买了两三万元,看也看了三四百本,小说、散文、历史、哲学、儿童文学等等,都有涉及。但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所以现在仍与学生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阅读进行到底。

  评论这张
 
阅读(23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