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店庆,忍不住诱惑,一下子给颜颜买了四百多元的书。傍晚时候,这批书到了。在回家的路上时,颜颜就要让我讲《大卫,不可以》,所以到家后,我歇都不歇,她就要让我讲这个故事。
《大卫,不可以》的电子书,我三四年前就有了,而且也已经给许多小朋友讲过这个故事。但直到现在,我却仍然没有给颜颜讲过,这书也一直没有买。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阅读建议:
“您可以自己读一句,让孩子跟着读一句,然后您再和孩子一起读。这种模仿,可以让孩子从‘听别人讲故事’,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最后学会独立阅读。”
看到这句话,我觉得《大卫,不可以》这本书很适合用这样的方法讲。因为这书的文字很少,而我现在在给颜颜讲的一些故事,如“青蛙弗洛格”系列和“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等图画书,文字都比较多,所以便在现在把这书买来了。
拿起书,我先跟颜颜聊封面:
“颜颜你看,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
“他要抓鱼。”
“你看,这个鱼缸快要——”
“快要掉下来摔破了。”
“而且他站在——”
“站在书的上面。”
“最上面的那本书已经翘起来了,小男孩也要掉下来了。太危险了……”
当时跟颜颜聊的时候到也没什么感觉,但现在在记录这个过程时,发现自己说的话太多了。要是都让颜颜说,可能更有意义。比如只问颜颜,图画中画了什么。毕竟封面的图画很简单,一眼就能看出发生了什么事。
接下来我把题目读了一遍,告诉颜颜,这个小男孩就是大卫,顺便问她“大卫,不可以”这句话是谁说的,想不到她马上回答说是大卫的妈妈说的。翻到扉页,颜颜的答案得到了印证,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我就是知道的。接着跟颜颜聊:
“大卫在干什么?”
“大卫在写‘大卫,不可以’。”
“他在哪里写?”
颜颜一下子看不出来,我让她看得仔细一些。不一会儿,她好像发现了扉页左下角的插座了,说:“他在墙上写字。”
“墙上可不可以写字?”
“不可以。”
“所以大卫的妈妈又要说——”
“大卫,不可以。”颜颜生气地说道。
“你在墙上有没有写字?”
颜颜笑笑,马上用手捂住我的嘴,叫我不要说了。
“你在墙上写字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看见了,爸爸妈妈会说——颜——”
“颜颜,不可以。”
……
一直都在给颜颜讲图画书,之所以说图画书是最适合孩子看的书,是因为图画书讲的都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孩子在听(看)故事同时,都能从故事中发现自己身影。像这本《大卫,不可以》就是最好的例子。故事虽说还没有正式开始,但颜颜已经从扉页中看到了自己,她与书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接着便开始讲故事。因为整个故事文字都很少,所以在讲的过程中,我重点是和颜颜聊图画,说说图画中的大卫在干什么。一般我还会问她大卫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颜颜也总能答上来。我想,可能是图画中描述的事情跟她距离近的缘故吧。如问大卫为什么不可以光着身子跑出去,颜颜说这样会生病的;问大卫为什么不能玩食物,食物是用来干什么的,颜颜说食物是吃的,不能玩;问大卫为什么不可以挖鼻子,颜颜说这样会流血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许多图画,颜颜都会联系一下自己。如讲“不可以玩食物”这一对页时,颜颜说:“爸爸,我小的时候是不是食物也玩过的呀?”(她现在经常说我小的时候如何如何,好像她现在已经很大了。)后来又跟她聊大卫用食物做的像什么?颜颜用手指了一下大卫说:“像他。”接着又自语道:“这是怎么给他想出来的呀?”一副很老练的样子。
聊完图画,我再把这一页的话读一遍,让颜颜也跟着读一遍。因为字不多,而且每一句话都是大卫的妈妈对大卫说的,所以颜颜很喜欢装着生气的样子说这些话, 她觉得这样很好玩。
吃过晚饭上楼后,颜颜又让妈妈讲了《聪明猪出圈》和《波波看马戏》。讲完故事后,妻子对我说,她刚才给颜颜讲《聪明猪出圈》的圈字读成了quān,是颜颜告诉她应该读juàn,说爸爸是这么读的。这个颜颜,现在想要糊弄她还真有点麻烦。讲完这两个故事,颜颜意犹未尽,还要让我讲故事。我便又给她讲了《小蛇散步》和《没头没尾的故事》两个故事,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睡下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