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教学《挂两枝笔的孩子》这篇课文时,我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先读课题,读出不同的味道,如“‘挂’两枝笔的孩子”、“挂‘两枝笔’的孩子”、“挂两枝笔的‘孩子’”。但是学生对这有点陌生,读起来语感不强,感情色彩不够浓厚。然后再让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说:为什么要挂笔?是怎样的两枝笔?笔的来历?……但教到这里,我感觉读课题与质疑位置换一下会更顺、更好,只要稍加引导,学生自己就能读出味道来。设计如下:
板书课题:挂两枝笔的孩子
师:齐读课题——
生:挂两枝笔的孩子!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要挂两枝笔?//这两枝笔是怎样的?//笔是怎么来的?//这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
师:谁能带着这个问题(指板书)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突出“挂”、“两枝笔”、“孩子”、“挂两枝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