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挂两枝笔的孩子》教后一得  

2007-12-17 09:52:34|  分类: 课堂拾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天在教学《挂两枝笔的孩子》这篇课文时,我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先读课题,读出不同的味道,如“‘挂’两枝笔的孩子”、“挂‘两枝笔’的孩子”、“挂两枝笔的‘孩子’”。但是学生对这有点陌生,读起来语感不强,感情色彩不够浓厚。然后再让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说:为什么要挂笔?是怎样的两枝笔?笔的来历?……但教到这里,我感觉读课题与质疑位置换一下会更顺、更好,只要稍加引导,学生自己就能读出味道来。设计如下:

板书课题:挂两枝笔的孩子

师:齐读课题——

生:挂两枝笔的孩子!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要挂两枝笔?//这两枝笔是怎样的?//笔是怎么来的?//这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

师:谁能带着这个问题(指板书)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突出“挂”、“两枝笔”、“孩子”、“挂两枝笔”)

  评论这张
 
阅读(12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