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预案及反思  

2007-12-17 09:47:30|  分类: 课堂拾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

二、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反复读,读出“岭、林、花”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听写词语导入。

2、梳理课文,分清写景与联想的部分。

3、深读“岭、林、花”。

岭——数量样式多而温柔;

林——广而色彩明丽;

花——多而绚丽;

四、教后随记: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来理解学习课文就是通过“读”来实现的。先带着问题初读感知;再抽读课文(让生粗说选读的理由),指点字词;接着通读课文,划找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句子;最后细读课文,交流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并抓重点语句进行赏读。从头到尾,始终贯彻了一个“读”字。

最近在听课时也特别注意这个“读”字——在课堂上老师有没有很自然、无痕地指导学生“读”。像最近听盛新凤上的《如梦令》,她也是通过读来理解诗意,展开想象;再把自己感悟到的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朗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其实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关注“读”的引导,但往往引导得不当,只能做到让学生读出声、读出形,却很难让学生读出情,读出神。也就是学生在引导、指点之前与之后,读的味道,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同样,这个毛病在一些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中也比较常见。

今天自己在上《林海》这一篇课文时就把难点定在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岭、林、花”的特点,再通过读,把这些特点读出来。其中在交流“花”的特点时,感觉特别自然,学生读得特别好。

情景再现:

(学生自由读完第5自然段后。)

师:找到相关描写花特点的语句了吗?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吗?

生:读——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特点读得不够明显)

师:听出花的特点来了吗?(学生反应不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多少野花呀”“却叫不出”读得比较重。)

师:她读出你想读出的特点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师:好,你们俩人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听出特点的同学举手。(有十几个同学举手了)请你们站起来,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一起读。(比前一次更加投入,有感情。)

师:现在听出来的同学请站起来。(只剩一两个同学没站起来。)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现在都知道这句话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吗?一齐说——

生:多。

这一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花多的特点很容易,但难是的把花“多”的特点读出来,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感悟上体现一个提升、发展的过程。许多时候,我们太注重结果,只知道一味地“告诉”,不懂得让学生去感知、去感悟,因而在课堂上很难见到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而忽视了这个“感、悟”的过程,也就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 

  评论这张
 
阅读(18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