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浅谈笔顺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定位  

2007-12-17 07:35:21|  分类: 课堂拾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古城小学(312032)  朱胜阳

“笔顺”这个话题,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无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网络论坛上,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有关笔顺的讨论。有认为笔顺重要的,也有不重要的。

笔者曾对五年级的学生作过一项有关笔顺的调查:让学生抄写古诗《春日》,结果28个字的笔顺都写对的学生,几乎一个也没有,错误率将近100%,让人大吃一惊。问学生“你认为笔顺对你的学习成绩及字的书写影响大吗”?结果显示有94.3%的学生认为笔顺对自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究其原因,都说考试时会出现关于笔顺的题目。[事后我去查了一下,原来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步练习》单元练习4中,有这样的几个填空题:“插”共(    )画,第8画是(    )……]言下之意是,除了考试,笔顺是显得不怎么重要。真的是这样吗?笔顺真的不重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现在对笔顺,考试中已不作要求。如果无关紧要,新课程标准中就不会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了。那么是学生对“笔顺”的认识有错误?当然也不是。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完全正确。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其实是老师们对“笔顺”的看法出了问题,没有给笔顺一个正确的定位。笔顺在老师们眼中,不是“大是”,就是“大非”;认为笔顺是一成不变的;从来不分析学生的笔顺为什么会写错,为什么会认为笔顺不重要……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想要给笔顺一个正确的定位,笔者以为应该做到两个字——重、轻。

——识字写字启蒙阶段,笔顺“重”于泰山。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里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那什么是笔顺,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呢?

笔顺,简而言之就是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它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学生在识字写字的启蒙阶段,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书写笔顺。让学生遵循笔顺规则写字,提高学生书写速度,并养成良好的笔顺习惯。关于学生写字的速度,在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也提到:“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不按照笔顺规则来写书写汉字,就会给学生带来不便,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字速度,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笔顺在学生识字写字的启蒙阶段的确“重于泰山”。若对些阶段学生的笔顺规则不加重视,影响的可能真的是学生的一生。也正因为如此,在人教版第一册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后面的生字都有笔顺示范。可见对笔顺的重视程度。

——识字写字运用阶段,笔顺“轻”于鸿毛。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道出了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本质。学生的写字笔顺也一样,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识字量地增多,写字速度的提高,不断地、自然地在原来笔顺规则的基础上发生着一些细小的变化。

学生在写“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胜”的“生”字时,出现的“丿一丨一一”的笔顺,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按笔顺规则写,毋庸置疑,“生”是“丿一一丨一”。但学生在这里却写成了“丿一丨一一”,错吗?对照笔顺规则,大部分老师都会说它是错的,但也有部分老师会认为这样写又何妨?是啊,这样写又何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大声疾呼,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什么在写字教学中,学生在遵循笔顺规则的前提下,偶尔出现一些个性化的书写笔顺,我们教师却如此地不能容忍?我们嘴上常说的“以人为本”是不是有些违心?

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写字到一定的阶段,对笔顺进行这样的处理,不但没错,而且还非常地科学。它不是任意的改变,而是有原则的,暂且称它为——“方便原则”。学生为了提高写字速度,也在琢磨,字怎样写才能方便、快捷,于是通过改变一些字的笔顺来提高自己的写字速度。因而也就有了“生”字的“丿一丨一一”的这种写法。我想:如果汉字的笔顺在写的过程中不发生一些改变的话,在汉字形体的演变史上,可能就不会出现“行书”这种字体了。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存在的既是合理的。

说笔顺“轻”于鸿毛,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汉字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有的字很难按笔顺规则书写,只能按习惯笔顺。从而导致有些字笔顺不统一,有两种写法。像《春日》这首诗中的“方”字、“万”字。

鉴于以上两点,老师们在今后的写字笔顺教学中,要避免走极端,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笔顺。对于一些特殊的字,只要学生笔画没有写错(如把应该是两笔的合成一笔来写,或把应该是一笔的分成两笔来写。),其他出现的情况我们还是要尊重,谅解学生的。

 

2005年6月12日二十二点十四分完于九曲轩

拙文已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

  评论这张
 
阅读(57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