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七月,找到一颗“心”  

2007-12-17 10:00:29|  分类: 教有所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爱心与责任”电视录播观后感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心小学(312032) 朱胜阳

题记:

我们每天在接受着别人的爱,

我们更不该忘记用爱来回报,

就像走上人生之路,

你必须迈开左右脚。

——金波《乌丢丢的奇遇》

七月的一天,学校组织观看“爱心与责任”电视录播。由于天气沉闷炎热,离校不远的徐老师把大家叫到他家收看节目,因为他家刚买了一台大匹力的空调。在习习凉风中,节目开始了。先是主持人对县教育局的相关领导,做了“爱心与责任”的主题访谈。接下来就是5位优秀教师在人民大会堂作师德报告的电视录播。

从霍懋征老师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邹有云老师的《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深山》到林崇德老师的《严慈相济  甘为人梯》等等。一个个报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例子,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深深地打动了在座每一位教师的心。而笔者在感动的同时,却心存疑惑——

为什么一个1943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会选择做小学教师,而且一做就是60年?要知道,哪怕是教师待遇、地位如此高的今天,身边教师跳槽、下海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倘若真的有其它好的工作,有多少人会真心实意地选择教书?

为什么从教60年,会从没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会从没惩罚过一个学生,会从没向一个学生的家长告状,会从没让一个学生掉队?真有些耸人听闻,这谁能做到?别人笔者不清楚,就笔者自己,从教7年来,不知已对学生发过多少次火,不知已惩罚过多少学生,不知……

为什么有好的学校不去,偏偏要走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大山深处?要清楚,现在身边的许多教师已把“进入更好的学校”作为自己工作努力的方向。而去那些各方面都比较薄弱的山村学校,只能以“评审职称”作为交换条件,强迫一些教师进入大山深处。说真的,不这样,谁愿意去?

为什么从教30年,却从没请过一天假?哪怕是自己的儿女身染沉疴。在家人的生命面前,难道工作真有如此的重要吗?让笔者一个月不请假,做得到;一个学期不请假,可能做得到;但一年、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请假,笔者是百分之百做不到的。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源源不断地涌上心头。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吗?若是真的,难道他们是神,没有七情六欲?他们说的是假的吗?若是假的,怎么可能去人民大会堂这种神圣庄严的地方,对面全国观众作师德报告?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老师能做到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呢?如果不解开这个迷,这些优秀教师所说的一切,对笔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又一个现代教育界的神话,根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反而会觉得他们傻,这么做不值得。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迷慢慢地沉到了心底。直到有一天,看了金波先生的《乌丢丢的奇遇》以后,仿佛从故事中的乌丢丢、逆风的蝶、蘑菇人身上依稀看到了这些优秀教师的影子,也才渐渐明白他们所做的一切。

《乌丢丢的奇遇》是金波先生花了2年多时间完成的一部优美的童话故事。主人公乌丢丢——木偶“独脚大侠”的一只脚,因为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获得了生命,他珍惜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最后把自己的体温、力量,一点一点给了珍儿那只残疾的脚;那只逆风的蝴蝶,为了去年与蔷薇花的一个约定,不顾风有多大多猛,仍然逆着风前进,直到最后被大风吹进河里;那一个个只有一天生命的蘑菇人,为了把这一天过得有意义,决定去找“心”。风雨中,为了保护乌丢丢、呤老和其它小动物,蘑菇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因此而获得了重生,找到了那颗“咚、咚、咚”跳动的心……放下书卷,感慨万千。原来为了约定,可以不惧风雨;为了找到自己的“心”,有意义地生活,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回报别人的爱,甚至可以献出一切。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些优秀教师的所作所为,想不到竟会如此地简单,如此地顺理成章。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60年,能60年不对学生发一次火,能甘于寂寞待在大山深处,能工作30年不请一天假……不就是因为那一份约定吗?不就是因为在这个职业上找到了那颗属于自己的“心”吗?不就是因为这颗“心”深深地爱着教育事业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地深沉……”若“心”不在教育,若“心”不在学生,你叫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优秀教师所付出的一切,如何能明白这种“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七月,我终于在教育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这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同时也希望这颗“心”能在自己的胸膛,“咚、咚、咚”地跳动起来。

  评论这张
 
阅读(17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