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回首这两年(二)  

2010-12-20 13:08:05|  分类: 教有所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困境是新的起点<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10年个人总结

不知不觉自己已在柯岩工作了一年半时间,在永红小学的一年和现在阮社小学的半年时间里,我的教育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里,我遭遇到的学生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压力、烦恼,甚至恐惧。同时我的语文课堂也陷入了混沌,我变得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

先说学生。今天学生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特别是去年在永红小学带的这个五(1)班的学生,让我真正意识到今天学生的问题有多少,有多严重。比如这个班的学生,有绝大部分学生不爱做作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软硬兼施,用尽种种办法想让学生做起作业来,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虽说现在这个班的学生经过重新分班进入了六年级各班,但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在新的老师的教导下还是如此,没有丝毫改变。)再比如这个班的学生逃学,甚至是傍晚放学后不回家,而去黑网吧玩网络游戏。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反正这班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厌学——极度厌学,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我虽然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却束手无策。因为导致这个结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我尽我自己的能力,最多只能带他们阅读大量的课外书,让他们喜欢看书,喜欢阅读,希望以此能让这些学生发生一点点的变化。但阅读不是万能的,学生喜欢看书并不表示他喜欢学习(今天绝大多数教给学生的都是伪知识,这也正是今天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不喜欢学习的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其它事情上,如打架、早恋、罢课(现在六年级整个年段中,个别学生宁可站在办公室,也不愿去上个别老师的课)等等。他们的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当作视而不见,这样日子也的确可以一天一天过去(当然这也不是老师不负责任,而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挫败之后,表现出来的自我保护”——虽然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很可怕);但如果我们选择勇敢面对这些问题时,你会发现,其实学生的许多问题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你会发现,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其实从来没有理解自己的学生,不知道学生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究竟需要什么。由此带来的挫败感,让你根本无法接受。这个学期我放弃担任班主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因为以我的个性,我会选择面对,但如果面对,我又束手无策,又将陷入无穷无尽的恐惧与不安之中。所以我选择了放弃,休息一下,再学点知识,看点书,以便到时候更好的面对我的学生。

再来说说课堂。近一年来,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两个。第一是自己不再相信教材。自从看了2009年第二期《读写月报新教育》上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组文章后,自己也试着去解读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的确发现了很大的问题,之后把这一经历写成文章《当课文遭遇原文——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思考》,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上。从此之后,我不再相信教材。因为有问题的课文,如果不教,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影响,如果认真教了,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自己又缺乏把有问题的课文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第二个原因是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许多能力还亟待提高,特别是解读文本的能力,许多课文拿到手之后,我根本不知道这篇课文好在哪里。而我又不相信手中的教参,所以每次走进课堂,面对课文,我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剩下的便只有恐惧了。像今年上半年街道语文组集体备课时,组长要求我说课,内容是《威尼斯的小艇》。我接受任务后,仔细阅读课文,同时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但还是有许多问题找不到答案。如:一、这篇课文的译者是谁?它告诉我们作者是马克·吐温,但却没有告诉我们译者,总不可能这篇文章是马克·吐温直接用中文写作的。二、这篇课文来路如何?它究竟是独立成篇的,还是节选的,如果是节选的,那么是选自马克·吐温的哪篇文章或哪本书。三、这篇课文的原文是怎样的?这个原文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第一个或者是最权威的中文翻译版本,因为许多课文选入教材之后,多多少少都进行了删改,所以我很想知道它的原文究竟是怎样的?除了这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自己心里也有好些疑问,因为今天教材中的课文已经不能再让我相信。所以我拿到文章后,首先想问的问题就是:这篇课文真的很经典吗?如果真的很好,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因为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怎么可以连课文好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去教学生呢?当我把这些问题在说课时抛出去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说到了一些老师的痛处,因为事实上他们与我一样,真的不知道这些课文好在哪里,却天天一本正经地在教室里演戏。

我陷入了困境,但我也明白,自己又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评论这张
 
阅读(262)|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