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小桥流水人家》教后随想(一)  

2009-10-11 20:37:20|  分类: 课堂拾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课文《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思乡”主题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又预设了一个自主质疑的环节,请他们提出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次孩子们都比较积极,纷纷举手提问,其中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学生说:课题为什么是“小桥流水人家”?另一个学生问:课文最后说“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印象”指哪些?“我”为什么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两个问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感觉很有价值。前一个问题可以带领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于是,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走进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后,先交流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们都说课文题目是《小桥流水人家》是因为文章的内容主要写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确如此,文章一、二自然段写了垂柳与流水,三、四自然段写的是小桥(木桥和石桥),五、六自然段写了人家与民风。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已经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课堂上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探讨。但课后,当我了解了作者谢冰莹的相关情况后,感觉这样处理这个问题太肤浅了。资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谢冰莹自1947年离开故土(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因右腿跌断退休,晚年在美国旧金山度过),就永远没有踏上回乡的石板路。人们按照她“如果我不幸地死在美国,就要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金门大桥下,让太平洋的海水把我飘回去”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撒入江海,圆了她的还乡之梦。

读了这段资料,再来看课题《小桥流水人家》,才知道课题写的不是简单的一些“物象”——小桥、流水、人家,而是作者的“意象”——是作者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的产物,这“小桥流水人家”里面饱含着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它在说家乡美丽、富有诗意的同时,也道明了自己其实是一个想归故乡而不得的“天涯断肠人”。思乡情之真、意之切可想而知,思乡情之凄、意之苦不言而喻。而这份思念,随着时间表的流逝,变得更深切,也更热烈。正如作者中《小桥流水人家》原文的开头所言:我不是心理学家,分析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人,越到老年,便越思念他的故乡。“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漂泊羁旅的游子那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能给予游子温暖,暂时抚平内心道凄苦的只有“小桥流水人家”。想到这些,虽然没有进入课文,但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却已经扑面而来。我想这些可能就是作者用“小桥流水人家”为题的用意所在吧!但这些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没有提及,只是停留在“物象”这一表面,没有进入“意象”这一层面,来初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遗憾!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都能回答美好的印象有哪些,如溪边垂柳,捉小鱼小虾,把野花丢在桥下等等,再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朗读,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了这些印象的美好。但回答“为什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时”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的观点是这些美好的印象,如扒开石头捉小鱼小虾,在木桥上丢野花,采摘茶叶等等,都能给“我”带来快乐,使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这是学生们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答案的确是难以忘记的理由之一。但如果从我(教师)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原因还可能是“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自己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水乡绍兴,对“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可以说自己与作者一样,也是在小鱼小虾的陪伴下成长的。这些都带给了我无穷的快乐,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济的发展,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石桥不见了,代替的是宽阔结实的可以开汽车的钢筋水泥大桥;流水虽在,但流的不是清清河水,而是色彩丰富的污水——在这样的水里,是找不到“捉小鱼小虾”的乐趣的;人家呢,还是白墙黑瓦吗?还是炊烟袅袅吗?还是“守望相助”吗……所以从我的人生经历来看这个问题,我想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美好的印象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失去了,所以更加难以忘记。虽然在课堂上我也向学生们说了我的这番理解,但总感觉这个理由不够理直气壮,我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欠缺了一点什么东西,感觉到了,但一下子又说不出来。于是带着这个问题,课后我再次查找资料,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通过网络,我找到了作者谢冰莹的生平经历,也读到了上面的一段话,此时我才知道我与学生在交流时,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主题——思乡。那些美好的印象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自1947年离开故土,就再也没有踏上回乡的石板路,再也没有呀!这“再也没有”不是一年,也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多年呀!而作者对家乡的这份思念也是五十多年,直到作者死去,这份的思念我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它。五十多年,整整半个世纪,作者谢冰莹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故乡,不能再走走家乡的小石桥,不能再在家乡的小溪里洗洗手,扒开石头捉捉小鱼虾,不能再站在老家房子的窗前,看看窗外的小溪小桥和杨柳……因为不能回到故乡,因为这一切都已不能亲近,那便只有思念,只有一次又一次地在深夜里,在睡梦里重温。重温一次,痛苦一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小桥流水人家”作者不但没有淡忘,相反在头脑中愈发变得清晰起来。愈是清晰,思念之情也就愈切、愈苦。所以作者在原文开头便说:我不是心理学家,分析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人,越到老年,便越思念他的故乡。

“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是因为思念呀!深深的思念。

  评论这张
 
阅读(465)|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