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那时·那人·那事  

2009-12-04 22:52:44|  分类: 那人那事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朱胜阳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19989月走上工作岗位后,心里根本没有什么目标,也不知道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理想与追求是什么?所以那时“8小时”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我都用来看碟片、玩游戏和谈恋爱。直到2004年底结了婚,一切都安定下来以后,才发觉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度过了七个春秋。在这七年中,我基本上不看书,不思考,也不写文章。各方面没有进步,也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年岁逐增,再加上一事无成,在这双重压力下,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未来。反复思量之后,我决定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于是从2005年起,我开始看书,开始看名师的课堂录像,开始思考课堂……慢慢地,有了进步,也有了别人的肯定。一切,似乎都很好地朝着目标发展着。

但接下来几次课堂比武的失利,让我“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老师”的梦想变得渺茫和遥不可及。我不知道通往“我的理想之路”在何方?就在我职业生涯最困惑、最彷徨的时候,刘发建老师意外地走进了我的世界。

“你应该拜学生为师!”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机会接触语文名师刘发建,并且能和刘老师坐下来长谈。因为机会难得,所以我迫切想知道刘老师成功的秘诀,同时也想印证自己走的这条“看名师的课堂视频与教学实录,间接以名师为师”的路对不对,便问:“刘老师,像我这样一位普通的青年教师,若想成为名师,应该怎么做?”原本以为他会让我向名师学习,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甚至具体指明让我学习哪位名师。但刘老师却没有这么回答,只是简简单单地说:“拜学生为师!学生能教会你一切。”这个答案有些出乎意料,与我原本在走的路大相径庭。但细细琢磨之后,确有一种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

“拜学生为师”,说得多朴实啊!但自己却从来没有这个意识。我只知道看名师的教学视频,用名师的教学设计,仿名师的举手投足,学名师华丽的教学语言……却很少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下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能力等等。所以我每次用名师的教学设计去上课,总是以失败告终。

那次谈话之后,我开始在课堂上关注起自己的学生来,用心去研究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多想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愉快,在教的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思路。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上《西门豹》一课时,我就是根据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女孩儿沉下去的时候,为什么不游泳逃跑呢”来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乞巧》一诗时,因为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从而使课堂“柳暗花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从中真正享受到了上语文课的快乐,尝到了“拜学生为师”的甜头。这也正如网友曾阿牛对我所说:“我们教师的生命永远在学生身上!”是啊,以前还一直羡慕那些能成为名师徒弟的老师,想不到最好的老师就在眼前——与你朝夕相处的学生——这位最无私的老师。

“记住,问题生是最好的资源!”

2008年参加领雁工程培训时,一次是刘发建老师给我们作讲座。其中他给我们讲了一个自己与一位名叫阳阳的问题学生的故事。刘老师说,正是这个让他吃尽苦头的阳阳,使他懂得了教育,学会了反思,使他深深体会到:问题生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是他们教会了自己教书和育人,教会了自己反思与进步。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深感愧疚,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问题生是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对问题生,自己许多时候选择的都是逃避。这可能正是自己教书十几年,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却始终不能走近学生的真正原因吧。

这次讲座之后,我开始真正珍惜起班级中的问题生。记得当时班级中有一位名叫尤臆铧的男同学。他是一个外地学生,老家在江西。因为他父母的工作时间很长,也很辛苦,基本上没有时间管尤臆铧。所以尤臆铧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都不怎么好。作业经常不做完,字也写得差,一下课就跟同学追来打去,三天两头闯祸。开学初,我发觉他的书包老是放在地上,很少有放进抽屉的时候。于是决定从让他放好书包这件小事入手,好好地来关心教育他,希望他能转变过来。我也从此开始记录与他之间的故事。

在不断记录、反思,反复提醒、表扬的过程中,尤臆铧慢慢地有了把书包放进抽屉的意识。两星期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特意打电话给他的妈妈,告诉她尤臆铧最近在学校的表现不错,进步很大。三星期后,我去尤臆铧家家访,当他爸爸拿出水果,热情地招待我时,我感觉我对尤臆铧做的还是太少太少了。经过将近半个学期的努力,尤臆铧终于把书包放进了抽屉。而且在其它方面他也有明显的改变。如每次路上与他相遇时,最初他是不理我的,只管自己低着头走过;后来经过引导,他才抬起头看我,并害羞地对我微笑;现在他已经会主动向我问好了。还有在作业上,他也开始主动做了……当然,尤臆铧没有改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如打架、欺负人、字写得差等等,这些还需要我继续努力,继续耐心等待。

也是从这一学期起,我发觉我与学生们的距离近了,学生们也愿意靠近我,主动来跟我谈话。我也开始和学生们一起比赛跳绳,一起放飞风筝,一起玩丢手帕的游戏……也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享受到了做老师应有的快乐与幸福。

课堂拒绝“花招”

2009年初,我上了一堂图画书阅读课。想请刘发建老师指导,便打电话给他。刘老师满口答应,我便把《犟龟》的课堂录像拿给他看。

老师看了课堂录像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提醒我“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其实我明白,他是在告诉我课堂拒绝“花招”。比如“表演故事”,如果通过表演,学生们并没有更深地感受到乌龟陶陶的形象,只是“走过场”,为了表演而表演,那这样的表演不要也罢。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开始重新设计教案,反思每一个环节背后的设计意图,需要做怎样的改进……

带着刘老师给我的启发和建议,从“带给儿童快乐,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这一根本目标出发,我再次尝试教学《犟龟》——

从“聊封面,摸绘本”入课。课堂上,学生们都争着要摸一摸这本书。我一边让他们触摸绘本,一边问:你们感觉到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了吗?有些学生说感觉到了,说它讲了一个怎样怎样的故事;有些学生说还没有感觉到。但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个故事,你的阅读兴趣已经被激起了——而这正是我想要的。接着我便开始讲述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猜猜乌龟陶陶接下来会来到哪里,将遇到谁,将发生什么故事……让学生们猜测故事、印证故事的过程中,享受听故事带来的快乐。在感受“犟龟”形象这一点上,我围绕“儿童”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看烈日下的沙漠的画面时,问学生:“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是你在赶路,你最想干什么?但故事中的乌龟陶陶,她是怎么做的?”通过比较,感受乌龟陶陶的“犟”以及她的精神。二是当学生们明白为什么称乌龟陶陶为“犟龟”时,问他们:“在你们自己家里,谁最像‘犟龟’?”通过两个问题,先“走进去”,再“走出来”,“犟龟”已经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向学生介绍好米切尔·恩德和他的作品后,便结束了本课。这节课上下来感觉很轻松,很自然,很舒畅——原来课堂少些“花招”,少些做作,会如此快乐。

尾声

与刘发建老师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听了他的课后,让我明白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扎根日常课堂;看了他的书——《亲近鲁迅》后,让我知道“人应该有点精神”,才能做出一番事业等。也正是在与刘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与交往中,让我慢慢地意识到,他走的那条路与别人不一样,而这条路也正是我(可能也是绝大多数教师)一直在苦苦追寻的路——一条很长、很宽,适合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路。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爱孩子,爱课堂,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天空。”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刘发建老师慢慢地影响了我。我开始思考每一堂日常课,更用心地关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不断记录、反思课内课外与学生的故事。慢慢地,我写的教育叙事、论文在省市级的评比中拿到了一等奖,在省市级的报刊中也发表了五、六万字的文章,《犟龟》读书课也在市级比赛中得了奖,而且现在也已经开始做自己的“事业”——推广儿童阅读,并在全市范围内已经小有名气……自己似乎在变得“优秀”起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做老师的幸福与快乐。感受到了这一点,“优秀”不“优秀”对现在的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感谢刘发建老师,是他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终于也迎来了自己教师生活的春天。

 

  评论这张
 
阅读(15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