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胜阳
一次古诗教研活动中,听课的语文老师在评课时,都提到一点:“这些孩子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古诗。说来惭愧,有好些古诗,连我也不会背……”是啊,眼下是有一些老师不但“不会背些古诗词”,而且连书也很少拿起。可对学生却相当“负责”,要求学生背古诗词、看课外书、做读书笔记等等。但这“负责”的背后,教师既没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也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以为,是不是老师们已经淡忘了两千多年前《礼记·学记》中提出的“教学相长”这个朴素的教学原理呢?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的确比以往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作为自己份内的事。让学生背古诗词,看课外书,开展一些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读书活动等等,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势头。而一些如《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安徒生童话》、《草房子》、《爱的教育》……之类的书籍,也一时间成为书店的畅销书。但可惜的是,教师们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忘了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只让学生背古诗词,只让学生看课外书。教师只作为一个命令的发布者,命令学生哪些书要读,哪些诗词要背,要做多少读书笔记。而自己在学生面前,从来不与学生一起背古诗词,从来不和学生一起看课外书。正像台湾儿童阅读运动的领跑者林文宝教授所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大人不读书,既不读自己的书,也不读给孩子读的书,而且不了解孩子的阅读趣味,跟孩子的距离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当听到学生说起“马小跳”如何调皮、“桑桑”如何淘气、“哈里波特”如何神奇的时候,我们教师能插得上嘴吗?能对这些人物道出个所以然来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不但不“相长”,反而有“相短”之嫌。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王崧舟)看来,教师提高自身的阅读量,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已成为眼下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而其中一个即简单又实惠的方法,就是和学生一起背古诗词,一起看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要以为这只是些学生看的书,其实,有好多书我们教师也都没有看过。而且看过之后,的确也能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样做,不但达到了提高自己文学素养的目的,还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轻而易举把他们领进书籍这个“黄金屋”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到那时,我们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用再感到汗颜,不用再觉得底气不足,也不会再有“忧心教育事业”者,建议我们教师“潜下心来读书”了。
老师们,要让学生热爱阅读,首先自己要喜欢读书;只有自己多读书,才能推荐更多的好书给学生看。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读书的路上,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出发。
——2005年12月10日拙文已发表于《语文报·小学教师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