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后随想
课文上好了。虽说教学预案是从孙特的教学实录中还原的,但两节课上下来,自己感觉准备还不够充分,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孙特的这节课,基本上都是在让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进行点拨引导,剖析解读,不知不觉之中,就把课文学好了。但我的问题就是做不到像孙特这样去点拨引导,应该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到位吧!
该怎么说呢?其实自己真的想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这篇课文看过孙特的实录后,自己也整理过了,粗线条地内化了一下,但还是上得不够理想。可以说时间再多一点,应该能上得更加理想,但时间呢?如果说每一篇课文都花相当长的时间去准备它,那我的在校期间真的只能备备课,其它什么也不能做——很有可能还要加上晚上的休息时间。
课文一课接着一课,一天不上新课,作业就比较难布置。备课的时间呢?
眼下对教师如何备课的讨论很多,2006年《小学语文教师》上就刊出了一系列名师备课的心得。上面说得都很对,看了也大受启发。但实际操作呢?难道每一篇课文我们真的这么花精力、花心思去准备。很多老师看了这些备课的心得文章,更多的是自己在上公开课时,照这些名师说的去备课、磨课。但对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呢?每天都要上课,每天都要改作,如果是班主任,每天还得处理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向谁去要备课的时间?毕竟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只是一个凡人。也要抱抱孩子,陪陪老婆,聚聚朋友,打打扑克,也要洗衣、做饭、上网、看电视、逛超市……这些都要时间呀!其实,做为一名教师,真的很累。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没有咖啡,没有下午茶,没有夜生活……有的是什么,是一个亚健康的身体和一段亚幸福的生活。
说得远了一点,但真的没有时间好好备课呀!如果说每一堂课都是自己原创的,那更加没有精力和时间。而且这样“闭门造车”式的备下来,质量还不能保正。本以为这样拿一个特级教师的成功教案,自己再消化一下,时间会省一点,质量会保证一些,但结果还是不够理想。上这篇课文,光做一个PPT就花了我一个晚上的时间。唉——时间!
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学校要检查备课,我们就只要把备课笔记抄满就行了。真的是这样吗——备课=抄教案?应该不是吧!那怎么办?我该如何来“备课”?毕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证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