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静思语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日志

 
 
关于我

朱胜阳(颜颜爸爸),小学语文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小学语文教师》“月度人物”,《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绍兴市书香讲师团成员,绍兴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2009年创办“颜颜爸爸故事会”,走进公园给小朋友们讲绘本故事。2014年9月,在“荔枝FM”上创建“颜颜爸爸故事会”网络电台。

让奖励像花儿一样在课堂开放  

2007-12-16 12:52:07|  分类: 课堂拾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心小学(312032)  朱胜阳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由此笔者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老师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只是发现了美之后,在进行奖励时,如何让奖励深入“生”心的意识。

[案例1]孙建锋《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我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1: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叶。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它。(说完,我双手递过这片银杏叶。)

(生1很激动地双手捧起这片叶!)

(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生2: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上去,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我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说道)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2: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我的手中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我主动和他拥抱。)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案例2]《快乐银行》教学片段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快乐银行》时,让学生读课文。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并把生字读准。一遍读好后,接着让学生挑战自己读课文,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能不能把课文读顺。学生读好后——

师:同学们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这次挑战自己读,比原先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恭喜同学们挑战自己成功,得到5分快乐!(出示课件:第二遍(读课文)5分快乐。)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真流利,真投入!读着读着,就读到一块儿去了。而且,老师还发现有几个同学读得特别出色。现在老师要奖给他们5分快乐。(说着,老师便转身从讲台上拿出一颗制作精致的爱心形的5分快乐,迅速地扔给那个读得好的同学。又拿起一颗给另一个读得好的同学。)

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与同桌比一比,看看谁读得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在读或听的时候请多留意一下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想想它们可能是什么意思?

(学生开始比读。)

[反思]

第一次看到孙建锋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时,感触并不深。觉得片段中的送银杏叶、赠竹叶的奖励方式,可谓屡见不鲜,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就能找到相似的身影。如奖五角星、送小红花等。但笔者最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快乐银行》以后,再一次找出这个教学片段,细细品读之后,才发现这送银杏叶、赠竹叶背后的更多内含;才知道我们这些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差距;才明白为什么在课堂中要把奖励深入“生”心。

案例1中,孙建锋老师被学生的回答触动、震撼之后,而赠给他一片银杏叶。当孙老师用“双手”把叶子递给那个学生时,这银杏叶已不仅仅是一片薄薄的叶,而是一份厚厚的情。包含着尊重,亦包含着对学生回答的肯定。而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岂能不怦然心动,岂会不肃然起敬,亦用“双手”激动地捧住这片叶,这份情。紧接着,当孙老师把一片竹叶奖给又一个回答出色的学生时,那学生竟“激动不已”地接过叶子……这还是一片竹叶吗?这分明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所寄予的厚望,这分明是一位教师与学生的一个约定,这分明是一位教师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所注入的最大动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孙建锋老师抓住奖励这个契机,与学生进行身与身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而孙老师最后与这个学生的“倾情一拥”,也深深地定格在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中,为这个“奖励细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场听课的老师都被孙老师那精致入微的奖励过程深深折服,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

案例2中,执教老师用带分值的快乐爱心作为奖励,以鼓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可谓是匠心独运。不但鼓励了学生,也与课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这一颗颗快乐爱心变得意义非凡。笔者在听这节课的时候,本以为这个奖励细节应该 “出彩”,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兴趣由此激起,想不到执教老师竟草草收场,只奖不励。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一举一动,反而让“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成为一句句空话。要知道课堂教学可不是“花样滑冰”,它讲究的是“实打实”。笔者以为,在这个环节中,执教老师若能像案例1中的孙建锋老师那样,把快乐爱心用“双手”递给学生,和学生握握手,认识一下学生的名字,给学生一个拥抱……努力把奖励过程做精、做细,让它深入“生”心,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这样一来,执教老师奖给学生的虽然只有5分快乐,但真正带给学生的可能10分快乐都不止,同时还可能带来这个学生整节课的积极参与——这比什么都重要。

让奖励深入“生”心,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种意识,亦是一种追求。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奖励。因为它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美丽、厚实。犹如白石老人的国画小品,大写意的花草旁边,还有一只画功精湛的工笔小虫。

 

2006年7月3日发表于《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评论这张
 
阅读(15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